我童年时住在一个属于军级单位的后勤基地里,我父亲在那里任职。
后勤部门与司令部政治部的职能大不相同。司令部下属的部门通常包括作战、情报、通信和侦察等,主要负责军事行动,显得比较威风。而政治部则主要管理人事相关的事务,比如组织、干部、文化以及群众工作等,核心任务是人员管理。
后勤部,顾名思义,主要负责物资保障和供应工作。在过去的老式战争中,后勤虽然关键,但并不是最显眼的部分。然而,到了现代战争,后勤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甚至有人说“战争胜负取决于后勤”。这是因为现代战争对物资的需求更加复杂和庞大,后勤保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成败。可以说,后勤在现代军事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抗美援朝战役标志着中国军队从传统作战模式向现代化战争形态的重大转变,这场战争为人民军队的后勤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与考验。在这场战争中,我军首次深刻认识到后勤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意识到其不仅关乎战局的推进,更直接影响到部队的生死存亡。这场战争让后勤工作从辅助性地位上升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要素,使人民军队对现代化战争的后勤需求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上甘岭战役持续40天的激烈对抗中,范佛里特指挥的联合国军队向志愿军阵地倾泻了30万枚炮弹,动用数千车次进行弹药运输。为了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路,联合国军队对交通线实施了全天候炮火封锁,每小时炮击一次,间隔仅五分钟,如此循环不断。在这一严酷的封锁下,志愿军为向前线输送物资,付出了两三千名士兵牺牲的沉重代价。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各大军区均设立了后勤部门。这些后勤机构下设"九大部门"及众多下属单位,包括分部、兵站、汽车团、医院、仓库、油库、兵工厂、修理厂、军马场、农场、建设兵团和后勤办事处等。这些机构共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且分工明确的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机关下辖九个主要部门,分别是物资、军需、军械、军马、运输、油料、卫生、营房和财务部。这些部门全面负责军区部队的装备供给、物资调配、车辆运输以及医疗救护等工作。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解放军的后勤体系已初步具备应对现代化战争的能力。
1956年,福州军区正式组建,特别设立了两个汽车团——汽车二团和汽车三十四团,拥有近千辆汽车,专门负责军区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任务。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福建地区在解放初期每逢战备就不得不征用民用车辆支援军事的局面。到了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期间,数百门火炮和数十万发炮弹的运输任务,全部由这些军车承担,确保了战场物资的及时供应。
在战争时期,后勤系统的职责划分得非常明确。军需部主要负责军队的服装供应,确保士兵们的穿着需求得到满足。军械部则负责武器的管理和弹药的调配,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军马部专门处理与军马相关的事务,确保骑兵部队的正常运作。卫生部管理医院和医疗系统,为士兵提供医疗保障。运输部负责车辆的调度与运输任务,确保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到达目的地。油料部则专注于燃料的供应,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物资部承担物资的分配与调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财务部掌管经费的使用,维持后勤系统的正常运转。营房部则负责军营的建设与维护,为部队提供稳定的驻扎环境。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保障军队的后勤需求。
#百家说史品书季#
